第十八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2日在深圳落下帷幕。这是中国唯一一个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的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本届文博会采取线下为主、线上同步的办展方式,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港澳台全部参展。文博会共展出文化产品超过10万件,多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在现场进行展示与交易,其中也有不少运河元素亮相本届文博会。
北京
(蔡代征摄)
围绕大运河IP,北京展区多屏联动展示了大运河壮美影像,并以全息幻影成像展示大运河漕船过闸装置,再现古代大运河漕船过闸的情景。首部聚焦北京市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的原创动画作品《大运河奇缘2》亮相展会现场;一系列大运河文创产品则充分挖掘了古运塔影、平安兽等大运河文化的细节及内涵。“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好看、好玩、实用的文创产品,让更多人了解大运河的文化脉络。”北京唯图文化交流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冯建革表示。(王广燕)
天津
在天津的文物“活”起来展区,亮点突出,津味儿浓厚。天津博物馆、自然博物馆、国家海洋博物馆、张学良故居、杨柳青画社、泥人张彩塑工作室、“益德成”闻药等都带来了特色展品,文化底蕴深厚,津沽韵味十足。天津博物馆近年来深入挖掘馆藏文物资源、特色展览及天津城市特色,将历史故事与当代设计相结合,相继推出了太保鼎卡通系列、百年天博系列、太保鼎系列、雪景寒林系列、花鸟图系列、十二花神系列、红色记忆系列等多种文创产品,既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天津独特的城市历史文化风韵,又符合当下大众的审美需求并兼具实用性及功能性。(张帆)
山东
在山东展区左侧,一座由中华儒学经典著作《儒典》堆成的3米6高“文化泰山”亮相现场。《儒典》是山东积极打造的国家级文化工程,还是“山东文脉”工程——《齐鲁文库》的首部系统文献,是历代儒学传世文献系统性整理出版的最新成果,共册、卷,版本精良,宣纸线装,集中体现儒学形成和发展的主脉络,是系统丰富、蔚为壮观的精华之典、传世之典。
展区右侧还有一个硕大的“中华文化体验廊道”,各色展品排列两旁。运用先进声光电技术,山东展区通过“场景打造、沉浸体验、特色产品”相结合的方式,将沿黄河、沿大运河、沿齐长城、沿黄渤海四大文化体验廊道和沿胶济铁路文化体验线的文旅景观,搬上了深圳文博会舞台,并选取“四廊一线”区域内的特色文化旅游工艺品进行集中展示。(于兴涛)
河北
河北省参展主题为“美丽河北,融合发展”,展区以“时间”为蕴含线索,包括十二时辰“美丽河北”慢直播、“大河之北”二十四节气,河北文旅四季,“我们这十年”文化成果展示、“千年之城”——雄安等,通过“长城”“雄安”等地域文化元素的多形态植入,充分演绎对河北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展示河北独特的地域地貌。此外,特别设置的巨型裸眼U3D数字文物装置,让观众如身临其境般观赏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战国中山王铁足铜鼎、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等河北国宝级文物。展馆还有全长30米的省级非遗“邢氏刺绣”《丝路山水地图》刺绣作品、首次亮相国家级展会的数字艺术装置雄安“千年轮”。(冀青工作室)
河南
河南展馆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为主题,选取了34个代表河南文化、河南特色的精神标志,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河南地图——这里有厚重的裴李岗文化,也有代表中国考古学诞生地的仰韶文化,还有中国最早的都城二里头,突出河南底蕴深厚的历史资源和传承有序的文明演进,重点展示了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中国最早的乐器——贾湖骨笛等,以及司母戊鼎、妇好鸮尊、莲鹤方壶、亚长牛尊等青铜重器模型,充分展示河南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历史地位。(温小娟邓放)
安徽
安徽展团以“创新安徽美好未来”为主题,以“文化+旅游”的方式让秀美的山川、古老的村落因厚重的文化积淀而魅力倍增。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推出的“大黄山”规划,马鞍山长江采石矶文化生态旅游区长江不夜城,中国(芜湖)长江渔文化博物馆……一批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项目在深圳文博会上格外吸睛,具有徽风皖韵特色的旅游目的地正在成为广受中外游客欢迎的“金字招牌”。
文房四宝、徽州三雕、阜阳剪纸……江淮大地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安徽展馆展出了一大批彰显当代审美、富有时尚气息的特色工艺美术精品和非遗传承创新作品。(赵明玉张理想)
江苏
江苏展区的凤凰主题出版物展展出了《中国运河志》等百来种书目,彰显了尊崇纸质书页、文化载体起源的情结。同时,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展示了国内首个“运河”主题的新型数据库——数字中国·大运河网站,这是是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在垂直领域发展融合出版,数字化转型的优秀成果。该网站集成运河主题的文献典籍、图片、音频等以及全网运河相关学术研究成果,提供可视化、交互式知识信息服务。
同时,展区现场观众可通过触控一体机,阅览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数字云平台APP,体验在线“知运河”“探运河”“游运河”,该数字旅游软件由江苏省文投集团打造,于年上线,是国家交给江苏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两个重点项目之一。
此外,无锡企业卓易紫砂“元宇宙数字平台”将数字文化技术与传统紫砂文化相结合,打造百年紫砂文化的时空穿越之旅。苏州姚建萍刺绣艺术有限公司的苏绣《五双眼睛》,在程控电机的驱动下快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苏绣、蓝印花布等“非遗”产品既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创意呈现了现代审美与技术。(毛艳)
浙江
浙江馆的序厅创意打造了“入画千里浙江,穿越古今江南”数字文化互动长卷。在长12米的LED大屏上,依次展示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和宋韵文化等,既展现了良渚、西湖等浙江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文化遗产,也精选了王羲之、李白、王阳明等文化名人和“曲水流觞”等文化场景,呈现万年浙江的人文底蕴和美丽风光。观众还可通过互动小屏,生成个人数字分身,跨越时空进入数字文化长卷中,感受“诗画江南·活力浙江”的意蕴。
来自嘉兴的西塘汉服文化周成为展会的一大亮点。线下展览充分利用AR等全新数字化展陈技术,游客们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