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宁海县通过持续选树可亲可敬、可学可及的先进典型,激励带动更多的身边人向上向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缑城大地营造“关爱好人、学习好人、宣传好人、争做好人”的浓厚氛围。
年度宁海好人榜共有26例入选。他们中,有扎根深山默默耕耘的人民教师,有勇救落水儿童的普通群众,有奋战在抗疫一线的白衣天使,有精心照顾患病家人的朴实市民......
他们,用诚信立足人生、用勇气担当正义、用爱心帮助他人、用孝心传递善良、用敬业奉献社会;他们,有着不同的故事,也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宁海好人”。
希望入选的“宁海好人”珍惜荣誉,再接再厉,继续发挥好榜样作用,积极传播真善美、传递正能量,为我县建设现代化“双优”新宁海,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先行精彩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
助人为乐好人
竺会军
竺会军,男,年5月出生,40周岁,群众,籍贯浙江宁海,居住地鄞州区姜山镇,姜山镇宁海海鲜面馆老板。
年受疫情影响,竺会军的生意跌入谷底。在他内心最灰暗的时候,多个朋友伸出援手,轮流帮其照顾店面……这场爱心接力持续了一年多,让竺会军深受感动。年,感动于身边朋友的善举,带着想要传递这份善意的初心,竺会军在面馆门口张贴了一个“免费吃面”的告示:只要在姜山还没有收入且遇到困难的人都可以到店里免费吃一碗面。告示贴出半个月,终于迎来了第一位食客,该食客腿脚不便,也只点了一碗清汤面,但竺会军觉察到他的为难,不仅免费准备了清汤面,还附赠了一盆肉丝和小菜。虽然“免费吃面”的告示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举动,但竺会军的善举让过往的市民以及就餐的食客纷纷为其点赞。简单的一碗面,温暖了人心,也温暖了这座城。竺会军表示他会继续将“免费吃面”继续下去,把善意带给更多的人。竺会军的事迹分别被宁波晚报、文明浙江等媒体宣传报道。
郑瑷琳
郑瑷琳,女,年9月出生,56周岁,群众,籍贯浙江宁海,居住地宁海县大佳何镇井栏村,大佳何镇井栏居家养老服务站创始人、大佳何镇敬老院管理员。
年为照顾父母,郑瑷琳毅然从大城市返乡。回乡后,镇上空巢老人无人照顾的现状使她深受触动,为了帮助老人,她先后自筹60万元,改造工厂创办了大佳何镇井栏居家养老服务站,为老人们提供托养、三餐、影视观赏、体育活动等多样化服务,丰富老人精神文化生活,又自费在服务站门口修通了5米宽的水泥路,方便老人进出。年,郑瑷琳着手协助管理大佳何镇敬老院,她凭借自己营养技师的身份,从敬老院的营养配餐入手,牵头举办“我为老人做一道健康菜”烹调大赛,组织开展健康饮食讲座,改善老人日常饮食,在她的努力下,老人的健康水平有了质的提升。她多方联系志愿者,为老人开展修剪指甲、足疗刮痧、艾灸针灸等志愿服务活动,总计为近百名老人提供了近千次服务。从“为小家”到“爱大家”,她身体力行诠释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深刻内涵。被评为全省敬老养老助老模范人物。
章思滚
章思滚,男,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籍贯浙江宁海,桑洲镇坑口村退休教师。
为了使山区村里的党员干部和村民更好地接受红色文化,年退休后,章思滚发动当地热心退休教师,成立了银发讲师团,坚持36年,“自学、自费、自悟”纯公益为村民带来理论宣讲“好声音”。为了讲好政策,他认真钻研、翻阅大量资料,经常伏案到深夜,演讲成稿足足堆了三尺厚。36年来,他走遍了全镇20个行政村,把党的理论知识经过自身的解读,传至千家万户,染出了一抹艳丽的夕阳红。在政策宣讲外,章思滚还热心公益,参与基层调解。他自愿与10余名贫困儿童结对,除了提供资金帮扶外,还在清明节等重要节点带孩子开展红色之旅,讲述革命故事。章思滚说:“关爱青少年儿童,就是关心未来和希望”。36年来章思滚践行着为大家服务的承诺,种下了一颗颗感恩的种子,为大家唱响了一首乐于奉献的动听山歌。章思滚先后获得浙江省优秀人民调解员,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先进个人,宁波市“十佳宣讲员”,宁波市优秀基层党校教师,宁海县首批“文明之星”等荣誉。
魏章茂
魏章茂,男,年12月出生,94周岁,群众,籍贯浙江宁海,居住地宁海县强蛟镇下蒲村,务农。
魏章茂老人20年来一直惦记着修复村庄里通往农田的两条田间小路,每天扛着锄头在小路上转悠,只要看到路上有不平整的地方,就会修修补补从未间断。10几年前,自掏腰包近千元为山路铺设水泥瓦筒下水道,让这条山路从此免除水患。年,老人找到村里,要求捐出自己缩衣减食攒了20年的6万元积蓄,用于两条总长米的田间路硬化,村里考虑到老人年纪大,而且其老伴3年前患上了老年痴呆症,需要花钱的地方比较多,最初并没答应他的请求。但魏章茂老人一再坚持,花费近3万元水泥、石子等材料费用于修路。老人的举动让村干部和村民十分感动,大家纷纷投工投劳义务修路助魏章茂老人“圆梦”,节省了一大笔人工费。该镇党委政府得知老人的善举后,第一时间进行了核实部署,并安排落实专项修路资金,圆了老人多年来的心愿。他的事迹被浙江新闻、甬派等省市级媒体报道。
王冬燕
王冬燕,女,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籍贯浙江宁海,出生于长街镇大湖村。
上世纪70年代,当时不到20岁的王冬燕在胡陈港长亭工地工作,一天上午王冬燕完成工作后路过工地厕所,听到厕所附近传来‘噗通噗通’的声音。“当时就觉得不对劲,肯定有人”结果在男厕的一个坑位里发现了常在工地附近玩耍的那个孩子。王冬燕来不及思索,俯下身,几乎趴在地上,才将小孩从粪坑里拉了上来。那天救人,她谁都没有提起。从宁波卫校毕业后被分配在宁海县的妇保院,之后又调入县献血办,一直默默无闻做好事,退休后还在做公益。直到今年10月13日,被救的“小男孩”终于见到了当年的救命恩人。王冬燕的事迹被甬上甬事、宁波晚报、人民日报等媒体相继报道,引发社会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