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钱视新媒
“喜迎十九大”特别报道
有这么一个行业,对于是否用心,天生有着特别高的要求,那就是药业。药品和一般的食品相比,受众不同,所以药品既要保证产品的质量,还要保证产品的疗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款药品,看看它背后都有哪些人,默默为它付出了心血。
就有一个小的故事。因为宽胸气雾剂这个产品是陈可冀院士研发的。那么我们的苏艳董事长。第一次去见陈可冀院士的时候。说是生产宽胸气雾剂的,南洋药业的。那么陈院士说把你的药拿来我试试。那么苏总把宽胸气雾剂递给陈院士。陈院士自己喷了一下,感觉这个味道是对的。说你可以进门了,才请她进去。
孙大正口中说的“宽胸气雾剂”,是国内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第一个中药气雾剂,也是苏泊尔南洋药业的拳头产品,但能够得到发明者的认可并不容易。为了保证患者的使用质量和提高使用感受,仅仅是在罐体和喷嘴,公司就动足了脑筋。
(第一代产品)因为它的罐体不够结实。所以我们现在用的是德国进口的罐体。它的喷嘴喷的不是特别准确。所以我们就用了最好的喷嘴,也是从欧洲进口的。今后我们会在这边加一个刻度。我们这一瓶是60限。就是可以用60次。那么最后还剩多少次呢?因为我们这个是急救用药。所以就要在,这个过程中,让他们不断看到。发现快没有了,就要换一瓶新的。所以这个就体现了我们产品不断的进取,改进优化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新词,孙大正认为,这与南洋的经营理念“天道酬勤心正药良”不谋而合,而企业和员工只有怀揣和具备“工匠精神”,才能更好助推企业转型升级,促进供给侧改革。
因为供给侧改革对药品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质量和安全。所以我们在发展药材的种植基地。提档升级我们的产品。向包括宽胸气雾剂里面的檀香。我们用的是全世界最好的檀香。在澳洲产的白檀。这样事实上就确保我们的疗效要做到最好。其实我们和整个行业的供销渠道积极主动的对接,来转变我们生产这方面的进步,同时提升我们的营销理念。除了修好内功,外部环境也在不断改善。最近中药产业就迎来了重大利好,经典名方审批简化有望加速。
我们这方面很早就和浙江中医药大学,和中国中医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合作,也已经开始做这方面的准备。能够让我们中国的传统的经典名方。能够更好的造福患者!从这方面来说,对我们的帮助是很大的。我们也很重视气雾剂系列的产品。和心血管产品的后续研发。那么加快审查审批之后呢。对我们提速也是帮助很大的。
目前,苏泊尔南洋药业可同时生产胶囊剂、片剂、气雾剂等十多个剂型70多个品种,其中包括克痢痧胶囊、宽胸气雾剂等七个全国独家产品以及独家上市产品。
企业的发展,自然是离不开员工辛勤付出,而且药品不像一些快消品,研发、生产的周期要长的多,这就更加需要从业者能够沉得下心。而且还必须对产品负责,保证出厂的产品都安全可靠,毕竟这关乎着病人的健康,甚至是生命。
我当时第二天报到第一天。在熟悉了工作流程之后。第二天就加班做到11点。
6年前,从上海中医药大学毕业后,肖兰英就进入了南洋药业,说起初入公司时的情形,肖兰英还历历在目。在“宽胸气雾剂”当中,有一味重要的药材是檀香油,为了保证药品疗效,肖兰英他们需要从众多檀香当中,选出品质最好,最适合的一款原料。
功夫(花了)可能有两三年。有一系列的功夫,比如说有时候药材都很难收集。比如印度尼西亚的药材。从国外买过来都需要一两个月的时间。所以做的事情有几年。你上午开始做实验,你可能起的很早。别人还没起床,你就已经开始实验了,但是这个实验。你八个小时做不完?大晚上可能五六点钟也做不完。做到11点钟你还得继续做。
在实验室里面检测它的有效成分,做动物实验,反复做各种各样的比对试验……最后在六个国家当中,锁定了一个国家里面的两三个产地作为主要原料供应地。
做药物研发这个工作,首先一个就是要求你要比较细心。之前有一些毛躁,丢三落四,这种习惯都不能要。想想,毕竟我们做的是给病人吃的东西。要求要高,就是你研发的时候,对这个品种就是要有高的要求。
这位员工肖兰英,从事的就是药品研发,其实研发对于一个药企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下面我们要看的这个数据,就和研发有关。
南洋药业第一个亮眼的数据,就是在科研方面。这个企业非常重视科研的创新。科研的发展,那么在连续三年,我们在科研的投入上,每年都超过6%左右,这个数字在行业里面是远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在医药行业,研发投入一般仅仅占到销售额的3%。在近三年,南洋药业仅在宽胸气雾剂上的研发投入,就达到了万元,并形成了丰富的产品线。
另一个我们核心产品,全国知名品牌,克痢痧胶囊。在肠道用药类是全国第一品牌,目前,在浙江单省销售就已经过了一亿元。
杭州苏泊尔南洋药业副总裁孙大正认为,这些数据虽然能够体现企业近几年的发展情况,但如何用好现在流行的大数据技术,分析病人的用药情况,才是今后药企实现精准化关键。
现在在医院。就在做统计,统计这样的患者究竟有多少?每一类患者,它的数量。他的就诊的基本规律。根据这个做过基本分析之后呢。我们就要通过各种渠道来传播这个信息。比如硝酸甘油不能耐受的。比如禁忌的根本不能用的。比如说低血压,还有是青光眼,这些都是不能用的,还有是慎用的,这些患者,我们就要精准的传递这个信息,大数据的目的是为了精准传递信息。
传统的商业模式和增长方式,现在是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转型和升级将是医药企业面临的重要战略命题。那么,医药企业今后究竟该往什么方向发展呢?
具有局部突破可能性的优势市场。我们要集中兵力,集中资源去突破。我们浙江其实有这样的成功经验。我们的海正医药,华东医药,包括康恩贝南洋药业,个别产品都有了,但是我们现在其实可以形成更大的优势。
杨轶清教授认为,像南洋药业之类具有品牌和技术优势的浙江药企,现在真正到了,可以去和国外甚至是国际医药巨头来分一杯羹的时候,其中关键一点,就是要找准优势,细分市场。
中国的医药产业,其实我认为最有优势的就是把我们的祖国的传统医学,中医中药,它的产业和现代科技相结合,这个是我觉得,中国或者说是浙江医药企业形成和国际企业竞争的具有优势的非常重要的点,也就是说我们重要的文化,中医的传统中药的产业基础,这些其实是我们有几千年积累的,但是现在很清楚,全球化时代,要学习,或者说要借鉴西方医药企业的科技理念,思路和方法,和我们重要的传统重要的原料和重要的人才相结合。
钱江都市频道新媒体工作室原创,视频来源钱江都市频道《范大姐帮忙》栏目,转载须注明来源钱江都市频道(ZJQJPD)。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