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浙江、广东、四川、宁夏等约20余个省份,先后出台了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文件。
自4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关于“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以来,各省份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截至目前,浙江、广东、四川、宁夏等约20余个省份,先后出台了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文件,积极推进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应用。
10月1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下称“国家卫健委”)在杭州举办的“互联网+医疗健康”主题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规划司大数据办处长唐勇林给出上述信息。
唐勇林希望浙江作为东部发达地区,利用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基础,发挥好带头作用,推动全国有效落实“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政策要求。
浙江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马伟杭在会上介绍:“浙江是中国互联网应用最发达的省份之一,只要你带着手机,不仅可以轻松搞定出行、购物、餐宿等生活常事,也能搞定看病就医这类专业问题。”
马伟杭指出,年,浙江建立了全省统一的公益性预约诊疗服务平台,开展分时段网上预约、电话预约、手机预约、社区预约等线上、线下多途径便民服务。同时,支持医疗机构提供个性化预约服务并与省平台对接。患者网上预约后可“踩着时间点”医院指定诊室候诊。目前,医院早高峰挂号排队时间控制在9分钟以内,医院早高峰挂号排队平均时间从年6月的8.21分钟,缩短到目前的4.53分钟。
目前,浙江还成立了“浙江健康导航”平台,接入了全省近家医院的预约挂号服务,医院门诊叫号及检查检验报告查询等服务。这样就省医院app的麻烦。
“医院已完成号源池整合,大约80%的号源供网上预约,40%的号医院。”马伟杭强调。
浙江大学医院(下称“医院”)院长蔡秀军在会上表示,医院构建了医疗健康云平台(下称“云平台”)。云平台实现医疗资源上下贯通、信息互通分享、业务高效协同。云平台构建有序的分级诊疗格局,实现基层患者家门口看名医,基层医生家门口学技术。
早在年4月,医院就建成了分级诊疗为核心、医院为主体的智慧医疗云平台。该云平台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多家医疗机构,实现了线上咨询、会诊、支付、双向转诊、协同检查检验、互联网处方、远程手术会诊和技术指导,提升区域医疗均等化水平。
杭州四季青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钱芳表示,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师,可以通过云平台为确实有需求的患者,预约到蔡秀军的专家号。
医院应用云平台,通过便携式智能终端和智能手机,为基层医务人员提供全天候的帮助,这些智能终端已在个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使用。马伟杭进一步指出,此外,医院、医院等都在基层开设了“云诊室”。
宁波市卫生计生委主任张南芬在会上介绍,年9月,宁波市开始建设和运营医院。医院是全市统一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平台。目前,宁波市已建成远程医疗服务中心44个,基层云诊室个,基于医院平台的双向转诊达余例。
马伟杭补充,在人工智能方面,浙江已有13医院开展了近30项应用,包括肺部结节肿瘤、食管癌等疾病的筛查和辅助诊断。其中,浙江大医院(下称“浙大一院”),已经研发了5个智能诊断系统,甲状腺超声影像智能诊断系统就是其中之一。目前,该系统在超声科应用超过例。
浙大一院院长王伟林介绍,浙大一院与浙江大学联合开发的甲状腺超声影像智能诊断系统,通过5万份甲状腺结节图像的深入学习和积累,提取甲状腺结节超声影像特征数据集来识别甲状腺结节并判断其良恶性,以辅助医生对甲状腺结节进行快速定位和诊断。他指出,目前系统对2mm以上大小结节的检出率达到98%,与活检结果比较准确率达88.1%,医院的高年资超声医生水平。
浙江大医院(下称“浙医二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陈正英在会上指出,早在7年,浙医二院就成立了可视远程医学中心,尝试信息化下的医疗感觉。此后,医院创立门诊化、日常化的远程会诊,逐步建立了国际医疗机构—浙医二院—医院—乡镇卫生院四级网络体系,被授予“卫生部病理远程会诊区域中心”,在国内较早建立电子重症监护室(e-ICU),并且创建e-ICU托管模式。
此外,医院院长葛孟华在会上介绍,该医院建立了区域影像分诊、心电诊断、临床检验等六大共享中心,目前每月完成心电会诊近人次,放射影像会诊近人次。
杭州余杭区为解决老年人手机操作不便问题,已试点实现运用居民电子健康卡信息,全流程“刷脸”就医。杭州市卫生计生委主任滕建荣在会上最后补充。
点击下方“阅读全文”订阅杂志!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