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语
他用
中医“原”思维,
悟出“活”思路,
做好“新”传承!
在为人民健康服务的道路上,
他尽己所能,
践行着一名医者的责任;
在浩瀚的中医文化长廊中,
他用医者担当,
铺就一条中医之魂的传承之路。
他是科室之魂,
更是患者心中的精神支柱,
他用中医来演绎医者风范。
本期专访:
河南中医院脑病介入科
主任武继涛
▼▼▼▼
因儿时的两次病痛经历,领略到中医之神奇,让武继涛主任开始对中医产生浓厚的兴趣。简单的几味药,就能让患者缓解病痛,他被中医的博大精深所折服,当一名中医,成了他为之奋斗的目标。
顺利考上河南中医学院后,武主任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中医古籍,也越发觉得中医的耐人寻味之处,沉浸在浩瀚的中医文化中。他要探究古人是如何总结出如此复杂的理论,追求中医的原思维,站在古人的角度,来理解中医,认识中医,掌握中医,博览古人的精方、秘方,学习他们是如何开方用药的。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开始中医师承教育,武主任作为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师从于著名脑病专家郑绍周、曹晓岚教授。郑老师的中医思维对武主任的从医之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武主任看来,中医重在“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中医的内涵,形成自己独特的中医理论体系。正如郑绍周老师所说:“能在这样一个美好时代让人们活的健康,活的愉快,这就是一名医生的责任,特别是在老年疾病方面,任重而道远,绝不能停止前进的脚步。”这也是郑老师对武主任的要求和希望。
中医传承不仅仅是老师经验的传承,武主任要求科室人员要追求中医的原思维,真正理解中医的内涵本质。同时中医不仅仅是一门治病救人的技术,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学医是永无止境的,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学习优秀专家的先进中医理论,不断的充实自己,为己所用,形成自己的中医思维,只有这样才能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这也是对中医最好的传承。
在交接班的时候,武主任要求交班医师和值班医师脱稿交班,要求把新住院和病情变化的病人的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体格检查、初步诊断、诊疗思路等熟记于脑,牢记于心,真正心系每位患者。在了解患者病情的同时,武主任也要求每位医护人员要走到患者床旁,多跟患者沟通和交流,掌握他们的心理变化和需求,能够让患者把他的心里话对你讲出来,和患者建立真正的朋友关系,要做到既是医者又是倾听者,武主任认为这才是一名合格的医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为患者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
每次查房,武主任都会用纯中医的方法来为患者检查病情,同时也会把自己与这个病有关的中医知识传授给他的学生,每用一味药,每处一个方,武主任都会向学生说明立方依据,让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学习,能够掌握中医之魂,抓住本质,形成自己的中医思维,这样是对中医最好的传承。
先进的仪器设备、强大的技术力量、合理的人才队伍实现了传统中医药与现代医学先进技术的完美结合,真正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防治脑血管疾病。对于轻-中度脑血管狭窄,采用以中医治疗为主,结合患者体质、舌苔、脉象等个体化因素,采用益气、活血、补肾、化痰等不同的治疗原则遣方用药,可明显改善脑血管狭窄程度。同时对于改善脑动脉硬化造成的头晕、头痛、四肢乏力、记忆力差等多种症状有显著疗效。对于中-重度脑血管狭窄患者,在中药调理的基础上,结合脑血管造影诊断,强化抗动脉硬化治疗,必要时进行介入治疗,可有效防止脑血管意外的发生。
作为科室带头人、领导者,他把一名医生的仁爱和职责灌输给科室的每一位医护人员,他就是科室的灵魂,在引导着科室不断发展壮大,为中医的传承助力,为患者的健康服务,这对于武主任来说,就是自己最大的成就感,也是一名医生价值的体现。
本期编辑:郑进科王晶晶
武继涛主任用
中医“原”思维,
悟出“活”思路,
做好“新”传承!
人物简介武继涛: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医师承博士,河南中医院医院常务副院长兼脑病介入病区主任。
现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副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委员,河南省全科医学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中医免疫学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常委,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眩晕病秘书长,河南省卒中学会理事,郑州市中医内科学会脑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师承著名脑病专家郑绍周、曹晓岚教授。
擅长应用中医方法治疗各种脑血管病、周围神经病变、脱髓鞘疾病、头晕、头痛、失眠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等内科疑难杂症。近年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论文1篇,主编著作3部,主持参与省级以上课题7项。
本节目将于年8月20日上午09:30分在河南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健康同行》栏目准时播出,敬请期待!!!
《健康同行》栏目播出时间:每周日上午9:30
河南有线电视机顶盒用户请您锁定38频道
栏目--
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网同步网络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