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公司简介
基本信息
成立情况
公司产品
公司园区
公司文化

这一年,让我碰触到了教育的真谛

辽宁白癜风医院 https://m.39.net/pf/a_4603798.html

今年是浙师大研究生支教团

扎根龙州、助力教育的第22年

自年至今

一代代浙师支教人跨越公里

为孩子们播撒下教育的火种

近日

由浙江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

和省教育厅主办的

第三届“思政星课堂”推介宣传活动

走进浙江师范大学

开展以“跨越山海,支教广西

以青春之名与祖国同向同行”

为主题的青春大思政课

“思政星课堂”推介宣传活动浙师大专场现场。

课堂上,同学们一起回味了浙师学长学姐们的支教故事,这其中有浙师大第5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屠佳带着妈妈去支教的感人故事;也有放弃百万年薪的“时代楷模”陈立群的支教经历。但对他们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坐在自己面前,刚刚从广西支教回来的学姐学长们。

年5月,时任浙师大校长郑孟状赴广西龙州看望正在支教的第19届研究生支教团,期间,出席“关爱龙州助力教育”捐赠仪式。

从年开始,浙师大已经连续22年派出支教团,名志愿者奔赴广西龙州县参与扶贫支教。教育铸魂的精神,以口口相传、代代接力的形式,在浙师大传承了22年。

第10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林浩波、周萍在家访。

“谢谢你,成了我的光”

“我生于贵州农村,大山的艰苦对我而言并不陌生。”夏志豪是浙师大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在他的家乡,许多家庭的孩子对未来的设想仅仅是外出打工,教育是一种奢求。

“我认为比贫困更可怕的是贫困的代际传递。我选择走进大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走出大山。”夏志豪说。本科期间,他就两次带队前往武义开展“春泥计划暨家燕归巢”支教活动。相比于埋头苦读,夏志豪更希望能让那些孩子积极地思考。“扶智比扶贫更重要,支教的意义在于打通孩子们与外面世界的联系。”

第20届支教团成员胡馨文(前数第三排右三)时隔一年回访龙州高中。

另一位支教团的学姐何简妤,分享了她在广西龙州的经历。

“坦白说,刚到龙州,看到宿舍的时候,我是崩溃的。”何简妤说,“9个人合住在一间不到50平米的小实验室,公用洗手间,发霉脱皮的墙壁,没有阳台、没有衣柜;雷雨天实验楼会跳闸,寝室还可能变成水帘洞……”让她印象深刻的是,大家还一起在走廊上围堵过老鼠和蜘蛛。龙州高级中学校领导说:“浙师大的支教老师在这栋楼里住了20多年了,每一届都是好样的!”

龙州当地教师、学生欢迎浙师大研究生支教团到校。

“这些艰难困苦,现在回忆起来都成了生动的经历。”何简妤说,她常常收到学生的温暖小惊喜,有时是家里刚摘的火龙果、特色竹筒饭,有时是一张字条:“谢谢你,成了我的光!”

何简妤说:“龙州的孩子们让我明白,支教是一场关于爱和责任的双向奔赴。”

“我碰触到了教育的真谛”

“支教让你获得了什么?”面对学弟学妹们的这个问题,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刘涵的答案是:“这一年,让我碰触到了教育的真谛。”

刘涵给学生上“五四”主题团课。

刘涵讲了一个小故事。在她结束一年的支教,准备返程时,一个男生塞给她一个纸折起来的小包,里面装了几颗糖果,还有一张字条。字条上写:“就算有一千个人不听课,他也会做第一千零一名。”

“这是我在给他们上语文课的时候讲过的北岛的一首诗《回答》。”刘涵说。《回答》里有这样一句:“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薄金鑫临别前给学生们赠书签名留念。

“我带的班是年级里成绩最差的一个,他们中很多同学可能已经放弃了学习,但我从没有放弃过他们,我用自己最大的努力给他们上好语文课。”刘涵说,“后来那个男生在字条里告诉我,如果语文课铃响了,我还没有出现,同学们就会焦急地互相问,刘老师怎么还不来?”

“也许,他们中有一些人会为了我去学习语文。”刘涵说。

让刘涵感动的是,有两个浙师班的学生,她们原本可以去更好的班级,但后来她们都选择继续留在浙师班。“我的两个班级都让我明白,教育的本质其实也是爱。你付出什么,你就会收获什么。”

浙师大研究生支教团获评“镜头中的最美支教团”。

支教一载

自教一生

不论何时何地

回想起支教的经历

总有千言万语道不尽

让我们一起听一听

历届支教团成员的的龙州往事

第6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张妮佳

二排右四为张妮佳年本科毕业,我响应国家号召,和5位同龄人一起踏上了赴国家贫困县广西龙州支教之路。我和队员们发动母校各班级对接资助龙州一中、龙州职高、龙州民族中学等贫困生,帮助50多名学生实现求学梦,组织了浙江省内4所高校为当地困难学生捐衣物、学习用品。为了解决物品运输、消毒、分发等问题,我们找到了当地红十字会负责人,帮忙找来了大卡车解决问题。那是我第一次坐大卡车,但现在想来又惊险又刺激。我坐在高高的副驾驶位置上,一路欣赏当地的卡斯特风景,忘记了路途崎岖和颠簸,穿过一个个村寨来到广西凭祥货车站,我们和当地工人一起把满满一车厢的包裹搬上大卡车再运回龙州。回去后,支教团联合当地团县委、教育局、红十字会支教驻地学校,一起举办扶贫结对和捐赠活动,将捐赠的衣物、学习用品进行消毒处理,分发给贫困学生。当看到学生们背上新书包、领到捐赠物品快乐的样子,我们由衷感到幸福,也更加坚定了我们最初的选择!

第9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缪君君

三排左四为缪君君

15年前本科毕业时,我和一帮志同道合的优秀年轻人参加了研究生支教团,赴边陲小镇广西龙州支教一年。带了两个班,教了百来个学生,认识了一群可爱的龙州人,能力范围内牵线搭桥资助了一批学生,欣赏了广西的风景,品尝了边境的美食。结束后回到浙江,偶尔会想,这“散养”的一年,是不是太浪费时间?尔后的很多年,我一直在怀念着这“奢侈”的一年,那儿的人、那儿的景,都成了记忆深处最美的回忆,每每看到和广西、和龙州有关的新闻,都会忍不住多关心一点。也许,这就是别样的GAPYEAR吧!

第13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包子蛟

支教期间,让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促成法政学院与龙州高中联合举行“三个一”帮扶活动:“一本书”——自愿捐献书籍,送给龙州高中学生;“一封信”——自愿写一封信,以哥哥姐姐的身份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和理想;“一块钱”——师生每人自愿捐献一元钱建立“一元坚持不懈”基金,对龙州高中成绩优异或有进步的学生予以奖励。收到来信后,我结合身边的案例,跟学生们谈生活、谈理想,分析他们的兴趣特长,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鼓励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渐渐地,学生们的学习态度有了很大的改变,学习成绩不断提高。几次考试下来,我所带的班级不仅历史课成绩名列同年级前茅,班级的学习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高一学年结束时,有20%的同学顺利进入了重点班。

第17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樊一鸣

我们常常在思考,在教学之外,如何能够用一年不长的时间,为龙州的孩子带去更多的帮助。在那个电商刚刚兴起的时代,我们想到了创办公益微店,通过销售当地的特产、水果,用收入所得资助了10名贫困学子一年的生活费。开微店的过程对我们来说并不容易,为了进货、理货,我们顶过酷暑、淋过雨、熬过夜;为了逐个家访了解贫困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走过山路、趟过河。但是当我们把自己一年的所得交到这些学生手中的时候,所有的苦都是甜的,也是这段难忘的经历让我们更加坚信,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第19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彭想

我们18名成员有幸参与和见证了当地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年龙州成为广西33个“贫困县”中第一个脱贫摘帽的县,这是属于支教人的共同喜悦。一年时光,大家都倍加珍惜课堂、爱惜讲堂,“守好站好三尺讲台”成了同伴最坚定的选择。除了校园课堂,通过“项目化”“包干制”,支教团创设的助农电商、公益微店、对口捐赠、流动课堂等特色载体也都办得很好。当时的一些畅想,如“浙师班”“职业生涯规划进中学”,也都在后续接力中得以实现,第二课堂的遍地开花为孩子们带去了更多梦想的力量。

22年来

浙师大一届又一届的青年学子

传递着扶贫支教的接力棒

以优质教育力拔“穷根”

未来将会有更多浙师青年

从学长学姐手中接过接力棒

砥砺耕耘,凝心聚力

为西部教育事业再谋新篇!

转载自浙江师范大学编辑:胡淏琪责任编辑:张逸萍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yinhuac.com/gswh/132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