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公司简介
基本信息
成立情况
公司产品
公司园区
公司文化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在浙大,感受格物致

格物致理,探究求真

浙江大学物理学系

秉承“求是创新”的校训精神

与“格物致理”的系训精神,

紧紧围绕学校“双一流”发展建设的目标

倡导老师做“王淦昌式”的好老师,

培养“程开甲式”的卓越学子。

点击下面的视频,

看看最真实的物理学系吧~

浙江大学物理学系强基计划宣传视频

(建议使用Wi-Fi观看哦~)

10:25

1

基本情况

专业简介

浙江大学物理学专业起源于年求是书院“格物”必修课,年正式设立物理学专业。物理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入选教育部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同时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物理教学基地。年入选教育部“双万计划”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物理学科建有国家首批理论物理专业博士点、物理学专业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点、理论物理和凝聚态物理两个国家重点学科。学科整体进入世界学术机构前1%,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类学科。王淦昌(两弹一星元勋)、程开甲(两弹一星元勋)、李政道、吴健雄、唐孝威、贺贤土等一大批具有世界声誉的物理学家和杰出社会影响力的知名人士先后在此学习和工作过。

从浙江大学物理学系走出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的物理学者,曾经在系工作学习过的院士校友共计二十人。其中恢复高考后,毕业生陈仙辉、景益鹏、罗民兴、马余刚、王建宇等5人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中高层次人才占比三分之一以上,其中中科院院士5人(含双聘院士两位)、长江教授7人、国家杰青10人、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首席6人(含青年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9人。

师资队伍呈现小而精、国际化、结构合理、基层组织健全、教学团队活跃、外聘师资高端等特点。现有专任教师86位,其中正高职称67人,获得博士学位84人,45周岁以下师资35人,全职外籍师资5人,外籍非华裔师资5人。

近年来共获国际学术大奖4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4项(含参与)、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教育部高校科研成果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和二等奖3项;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项;五年间共发表包括Nature、Science、PRL等SCI论文余篇。

教学及科研条件资源平台

在“做王淦昌式的好老师,培养程开甲式的卓越学子”教育理念的指引下,物理学专业积极推进一流本科生和卓越研究生培养,构建一流物理学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体系。近年来,共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承担国家级、省级教改项目十余项;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1项、省级精品课程1项;拥有宝钢优秀教师奖2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优秀教师2人、浙江大学永平教学贡献奖和提名奖4人。参与建设“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教材1本,出版高等学校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系列教材2本。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为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物理学学科方向涵盖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核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等离子体物理、原子分子物理、电子与无线电物理。依托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现代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量子技术与器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新型信息材料研究重点实验室和磁约束核聚变教育部研究中心,突出量子信息技术、聚变能源、核科学与工程方向特色。

2

培养目标

瞄准国家高端芯片与软件、新材料和国家安全等战略需求,突出量子信息技术、聚变能源、核科学与工程等优势方向,建立健全“三全育人”机制、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畅通本博培养路径、突出基础学科能力培养、强化多学科交叉,造就一批志向远大、品格方正、数理基础扎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极具原创能力、科技领导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王淦昌”“程开甲”式的科学家和行业领军人才。

3

培养方式

物理强基班将进一步夯实课程教学基础(一课堂)、拓围科研训练平台(二课堂)、深化校外社会实践(三课堂)、融合国际学习交流(四课堂),加强一、二、三、四课堂联动,将“以身许国”的“王淦昌”“程开甲”精神贯穿整个培养过程。通过搭建前沿课程讲座平台、系统科研训练平台、高端国际交流合作平台,立体化推进学分制、导师制、小班化和国际化建设。

学分制

实行年学分制管理,每学期的专业主干课程安排在2-4门,既给予学生充分的选修课程自由度,又保留学习计划专业分类严密完整的优势。结合量子信息技术、聚变能源、核科学与工程方向优势,建设三大模块特色专业课程,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志向和兴趣自由修读。

导师制

实行学业导师和专业导师结合的导师制,对学生在学业和专业上的具体问题提供帮助和指导。

选派学术水平高、师德师风好的优秀教授担任学业指导导师和专业指导导师,导师团队由院士、长江教授、国家杰青和浙大求是特聘教授等组成,开展学业、学习和发展等方面的指导工作,加强师生交流,提升学生对院系和专业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低年级采用一对三进行交流,三年级开始按照一对一配置,就学生的生活、课程、科研以及毕业去向予以全过程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yinhuac.com/gsyq/13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