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州,一个广西西南部的边陲小镇。自年起,每年都有一批年轻人走入那片土地扶贫支教。这群年轻人来自浙江师范大学,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至今,这场“爱心接力”已坚持了21年。年2月中旬,在本该开学的日子里,浙江师范大学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却没有如约而至。突如其来的疫情、公里的距离阻隔了他们赴龙州的脚步,但从未阻隔青年们的支教热情,他们和今年6月即将支教的22届成员一起,“疫”中“云”传情,用爱为学子们搭建起知识的桥梁。
01
教学一线
17名教师“疫”中“云”传情
疫情当下,第21届龙州研究生支教团正面临着支教旅途中的一场“大考”。距离远,经验少,一个个难题摆在面前,而这群年轻人,却用实实在在的举动为屏幕另一端学生保驾护航。
马雯琦是龙州县第一中学第一届“浙师班”的班主任,疫情防控期间,询问家长班中54个孩子的体温情况是她的日常工作。“家长们的每一个‘体温正常’,都是一份放心,我上报的每一个‘无异常’,都是一份责任。”面对看似枯燥的工作,马雯琦这样回应。
马雯琦
“唾液淀粉酶将我们摄入的淀粉消化分解成麦芽糖,所以米饭嚼起来会觉得甜”“西亚地区大部分是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疫情下,支教团成员们开启了网课初体验。5个年级,12个科目,节网课,页课件,17名支教团成员用网络搭起传递爱与知识的桥梁。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支教团员们也通过互联网,继续参与着孩子们的成长。“婧姐,我想当警察,有哪些途径和限制条件吗?”任龙州县高级中学高二年级政治教师的郭婧怡,收到了来自学生的职业生涯之问,于是悉心为他分析多种可能,鼓励他大胆追求梦想。
郭婧怡
成员凌哲宏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