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权作者/仲崇玉
思谟医药咨询首席顾问兼总经理,专注优势思维训练;创办优势销售人连接社;提供销售战略咨询。著有《做自己的教练》系列图书。
的确,裁员不再是危言耸听,也不只是网上的新闻,裁员可能就在你熟悉的人那里发生。“医药代表不得入内”引发的各种过激反应,也让很多人开始质疑自己这份工作是不是正当。一时间可谓内外交困,医药代表的价值是什么?这是风暴眼。
找人,找工作都很难。
这样一来,就为难了两拨人。第一拨人是刚准备一脚跨进来,突然就停住了,开始犹豫是不是要进来;另一拨人是待久了,发现积累的经验技能并没有让事情更容易,犹豫着是不是要离开。骑马找马,还是宁缺毋滥?是犹豫的焦点。
前几天,许多有工作的人在讨论网上的热点,而没工作的人是没那份闲心去凑热闹的。有工作的人于是讨论是不是要改变。换个行当?或者换个地方?换个方式?这年头只要讨论改变,好像永远不缺少附议,有人提议是不是可以卖个奶茶,开个书吧之类的。没什么不可以,只是要评估做成的几率有多大。
对最近的新闻,有各种解读和讨论,仔细看看,你会发现多半是对外界刺激的一种挣扎。争来争去,无非想要表明:这事与我无关,或者,不只是我在做,或者,我只是身不由己。在情绪上,有生气的,不知真假。最终,就是一个诉求:不接受。可是不接受就过去了?
无论接受还是不接受,环境既已如此,有两种行为:反应,或者不反应。
不管反应还是不反应,问题是接下来做什么?
不管做什么,评估一份工作,首先看看能不能挣到钱。有人说,谈挣钱不合规,这是对合规的误解。不挣钱,才不合规。有人说挣钱与合规无关,投入才相关。可是,不投入就有回报的,可能真不合规。常识:合规只是规范投入的方式。
一份工作不挣钱,跟谁都解释不过去。谁又能牛到不必和任何人解释呢?有人立马就质问,只考虑挣钱就没有其他考虑了吗?节操,是与挣钱的容易程度有关联的,挣钱越不容易,节操就显得尤其重要。
问题还是那个:做什么?
反应
不要轻言改变。
我是不主张所谓改变或转型的,因为任何改变或转型都可能是在浪费已经积累的东西。生命苦短,好不容易积攒的那点存量,能经得起几次挥霍呢?有人会立即跳起来反驳:时代在改变,环境在改变,我们自身怎么能不改变呢?
改变什么?改变“医药”?还是改变“代表”?
从本质上讲,医药代表的行为是销售行为,这一点很多人害怕谈及,生怕与法规扯上什么瓜葛。在这里区分一下,经手货款,发票与货物的,那是经营或者交易行为。经营自然就要有合法的手续和资质。否则不只是不合规,还不合法。要什么手续或者资质,要看产品和生意的性质。药品是特殊商品,需要特定的资质,这个就不用多说。
除此而外,就是在商言商的范畴。我们需要学术或者专业知识,那只是工作方法或语言工具,并不是目的。目的是传播产品的真相。而这些行为,就是建立信任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销售。销售,到信任为止。如果客户已经与我们完全信任,就不用我们去销售了,事实如此,不是吗?
哪里有不信任,哪里就需要销售。
所以,销售能力就是建立信任的能力。前提,当然是值得信任,否则信任不会持续。
从这个意义上讲,医药代表要改变什么?无非继续销售而已。销售什么呢?销售任何你需要对方认同,而且对方也应该认同的东西。这种东西,是公司存在的理由,而这个理由与终端使用者的利益一致。至于销售方法,那不是要不要改变的问题,是一定会因人因时因事而改变的,从来如此,也从未停止,因为销售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至于合规,是销售行为的边界。出色的销售人,从来都在盒子里思考,而不是跳出盒子之外。要在系统内解决问题,而不是打破这个系统。
只不过,你需要协调两组边界,一组是公司的边界与行业的边界,否则难以为继;还要协调公司的边界与对手的边界,否则就没有优势。
思维
有人说互联网时代销售已死?没有的事。事实上恰恰相反。
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们销售人的比例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在丹尼尔·平克的《全新销售》这本书里,列举了很多数字,来说明销售人的广阔前途。在这本书里,他还提到一项来自世界各地的九千多名参与的调查,得出两个关键的发现。
第一个发现,人们大约花40%的时间从事非销售的销售工作,即说服、影响、打动他人,但是整个过程与购买无关,就是说不管从事什么行业,每个小时,我们会有24分钟用来打动他人。
第二个发现,人们认为说服、打动他人的工作,对事业十分重要,即便为此投入相当多的时间也觉得值得。
但是,我们还是要做一个区分。有人说自己做这份工作很多年,是不是可以说销售经验丰富?或者,在工作中取得的业绩十分出色,是不是可以说销售经验丰富?说是与不是,可能都不对。经验太过笼统,只有提炼出有效的东西,这个东西可以复制,持续,放大才算。
那为什么他可以做这么多年,这么高位,这么出色的业绩?这就涉及到行业发展阶段的特殊性,所在领域的特殊性,以及公司发展的特定阶段。一切都是相对的,优势也是。
有一个检验标准:看看自己内心的感受,现在做业绩的时候,是比以前更从容,还是更难?如果比以前更难,那么经验极有可能不是优势,而是负担。
此刻,如果内心稍有滞碍,是不是应该超越技巧与方法,看看销售行为背后的思维模式?就像一部手机,有时候需要停止下载更多应用,去看看手机运行系统是哪个版本?
做事
第一件事是拥有客户的注意力。如果你经常被客户忽视,甚至内心也希望被忽视,那么真的与销售工作相去甚远。
第二件事是客户价值。给客户一个见你的理由:他为什么要听你说什么?为什么要参加你推荐的学术会议?为什么要接受你的邀请?都需要给一个得体的理由。
第三件事是竞争优势。客户是大家的,都在给理由。可是客户为什么接受你的,而不接受别人的?客户的注意力如何在你和对手之间分配?再好的产品,再好的建议,没有竞争优势,注定要被忽略。被忽略就意味着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第四件事就是要拥有足够的资源。资源永远稀缺,所以才需要让资源足够。好的销售人不是在资源不够的情况下做好工作,而是让自己的资源足够。明明不够,如何足够?要先相信,这是可以做到的事情。事实上,任何公司的资源都不是平均分配的,那些拿到更多的人也并非都是天赋异禀。
有人就是要追问:
如果那些拿到更多资源的人,也说他们资源不够呢?
等到你拿到更多资源的时候,答案会自动出现。
做自己的教练。
MRCLUB原创作者招募中
数十万精准会员每日阅读,助您快速提升个人品牌,扩大在医药行业及社会化媒体的影响力!(详情请访问网站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