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营业收入降了不到一成,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却离奇缩水一半,这就是景峰医药年中考答卷的freestyle。
这样的结局,主要原因来自国务院新医改政策中的《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至少景峰医药是这么认为的。
对药品制售企业而言,这份指导意见就像是销售路上的“拦路虎”,原来的销售体系已经不再适用,他们必须另辟蹊径。
除了“指导意见”重创利润指标,景峰医药的股权投资也在消耗本已不多的利润。
1
营收9个亿,应收超8成
8月11日,景峰医药发布了年半年度业绩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9.08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了7.69%,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3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了50.56%。
景峰医药在公告中是这样表述的:“受到全国多个地区、市场的招标降价政策等方面不利因素的影响,公司整体业绩有所下降。”
乍一看,说的是公司销售策略和市场因素,仔细品味却是对新医改无限的“怨念”。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指导意见》,医院使用的除中药饮片之外的所有药品,均应通过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采购,并全程监控。
景峰医药主要产品均为处方药,医院采购的药品须参加各省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中标后方可直接或通过医药商医院。
在国家招标政策调控下,医院二次议价的影响下,景峰医药的产品在多个区域市场价格与营业收入“不出意外”的下降了。
其中,景峰医药在东北地区的营业收入同比下降近六成,在西南、西北地区的营业收入同比下降均超过两成。
主要子公司景峰制药经营业绩较去年同期也在下滑,营业收入万元,下降38.7%,净利润万元,下降51.96%,主要原因同样是受国家招标政策影响,药品招标价格不同程度下降。
实际上,今年上半年我国药品终端市场整体销售额同比增长了7.8%。景峰医药业绩下滑的锅要“指导意见”来背,未免有些言过其实。
景峰医药面对的难题不止于此。
今年上半年,景峰医药营业收入9.01亿,应收账款却高达7.57亿,超过8成。其中,期末余额前五名客户的应收账款合计1.53亿元,占比20.24%。
应收账款过高,无疑是企业发展中的一大劣势,因为这对公司的现金流将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
除此之外,景峰医药的“其他应收款”规模也相当“可观”。截至今年上半年期末,其他应收款3.42亿元,其中以“个人备用金借款”的性质存在的,便有3亿元。
但在景峰医药的半年报中,“个人备用金借款”的去向和用途,并未说明。
2
频频对外投资,赔本成常态
实际上,早在年,景峰医药的核心产品就面临着招标降价的压力,部分产品的销售收入同比下滑超过15%。
为此,景峰医药一方面加紧营销体系的转型(目前来看成效并不显著);另一方面,加速布局大健康领域的医疗服务项目,进行了包括股权投资在内的多项投资(多数项目赔钱)。
仅今年上半年,景峰医药的对外投资便有五项:
1、旗下华俞医疗对云南叶安增资万元,用于云南叶安投资医院,华俞医疗合计持有云南叶安65.71%股权。
2、出资万元获得医易康云20%股权,旨在搭建在线医疗协同云平台和在线临床教育平台。
3、出资万元参与投资锦语投资,积极寻求投资大健康及医疗医药领域的优质资产。截至目前,锦语投资投资了营养治疗项目,投资额为万元。
4、收购景诚制药30%股权,交易对价1.8亿元,合计持有景诚制药%的股权。
5、通过控股子公司盛景美亚向SungenPharma,LLC增资万美元,合计持有盛景美亚50.4%的股权。
上述股权投资带来的结局大多是亏损。其中,医易康云项目总亏损万元,景峰医药亏损88万元,锦语投资项目亏损7.56万元,之前投资的上海方楠生物项目亏损79.56万元。
在子公司经营方面,业绩同样不让人满意。
今年上半年,景峰医药至少有两家子公司在亏损,刚刚获得增资的SungenPharma,LLC,亏损.6万元,且营收为0。半年营收了24.76万医院,亏损.6万元。
毫无疑问,这样的业绩令投资人失望,尽管景峰医药实控人叶湘武及其妻子张慧在不断的增持公司股票,仅今年上半年,两人合计增持了近万股。
问题是,公司经营没有起色,光靠买怎么能买来投资人的信心?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编辑
香菇酱
推荐阅读
IPO观察创智和宇:和创智科技有关的日子
策中报悬疑片:梦洁股份预告业绩
策中报中联重科负责赚钱,华天酒店继续败家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