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浪潮之下,国内医药企业正从仿制转向fast-follow,再向真正的全球首创进发。在政策、行业、投资环境等变动之下,没有企业可以固守原有的模式,老牌药企转型势在必行,新的Biotech也抓紧机会乘风直上。
进入年,这一点在数据上被体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临床申报,还是启动临床,或是新药报产、获批,都打破了原有记录,尤其国产1类新药在年上半年获批数量就已经超过了年整年。
接下来又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国产新药呢?我们基于Insight数据库,整理了国内企业目前处于3期临床试验阶段(包括2/3期临床和1b/3期临床)但尚未报产的生物创新药项目,一共31个项目,这些项目也许是离申报上市最近的新药了。
23款单抗蓄势待发
近年来,国内企业的创新转型大多以生物创新药的积极布局为主;而在生物药研发当中,单抗应为主流。截至7月,据Insight数据库,国内处于研发阶段的项目中,有23款单抗产品已经进入了3期临床,离报上市仅一步之遥,不由让人非常期待。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占大头,
内卷之中也诞生了新的「创新领军者」
从靶点的维度来统计,PD-1/L1是国内最「卷」的单抗靶点,这点想必是不出所有人预料的。当前,国内处于III期临床阶段的PD-1/L1单抗各有4款,PD-1分别来自基石药业、齐鲁制药、再鼎医药和神州细胞工程,而PD-L1则来自恒瑞、兆科、正大天晴和智翔金泰。
为什么已经内卷至此还要前赴后继地研发PD-1/L1?一方面,国产前4家的销售额着实是羡煞众人,年四家最早「吃螃蟹」的PD-1企业以恒瑞47亿元的年销售额为首,抢先进入医保的信达卖了22.9亿元,另外两家也都收获10亿+的单品收入;跨入年,这四款PD-1随着新版医保目录的落地继续放量,蚕食着市场份额。根据已公布的数据而言,百济上半年卖了8亿,信达卖了13.9亿。
另一方面,PD-1表现出了卓越的联用潜力。因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广泛适用于各个癌种,目前各大企业已经在挖掘PD-1与多种不同机制化药、生物药联用治疗不同癌种。因此在未来各企业的抗癌新药管线建设中,PD-1也许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PD-L1靶点的竞争情况其实较PD-1缓和许多。虽然通常讨论的时候常把PD-1和PD-L1放在同一类,但其作用机制、癌种表现都存在着一定差异。目前国内PD-L1只有两款进口药获批,两款国产药报产,接下来报产的很可能就出现在恒瑞、兆科、天晴和智翔金泰之中,作为国产第一梯队,未来的潜力还是可观的。
在PD-1/L1之外的免疫检查点近期也是非常火爆,如TIGIT、CD47、LAG-3、TIM-3等等,也引来国内企业扎堆布局,不过目前大多都还比较早期。傲视群雄的是国内的两家知名Biotech,百济神州和信达生物。百济神州拥有3期TIGIT单抗Ociperlimab,而信达拥有3期CD47单抗Letaplimab,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靶点全球范围内尚无产品获批,百济和信达跑在了全球前列,值得骄傲。戳此进入Insight小程序,查询具体靶点研发详情
血液瘤3款新药已进3期,
自免IL17、代谢PCSK9,首款国产花落谁家?
针对血液瘤的单抗研发,天广实的MIL62以及授权转让给海正的泽贝妥单抗都是CD20单抗,目前均处于注册III期临床,不过具体的细分适应症有差异。天境生物拥有1款处于III期临床的CD38单抗菲泽妥单抗,年就针对多发性骨髓瘤启动了3期临床。
MIL62是天广实生物的核心产品,属于第三代抗CD20抗体,相较市场上现有的一代CD20单抗利妥昔单抗以及其他相关类似物来说有独特的竞争优势。在3期临床中,MIL62联合来那度胺治疗利妥昔单抗难治性滤泡性淋巴瘤(FL)和边缘区淋巴瘤(MZL),这项临床在年3月首次公示。MIL62项目详情
海正博锐的泽贝妥单抗是一款新型差异化的人鼠嵌合型抗CD20单克隆抗体,目前其开展的3期临床旨在比较一线治疗环境中Hi-CHOP(泽贝妥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和泼尼松)和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和泼尼松)治疗DLBCL的疗效和安全性。泽贝妥单抗项目详情
天境生物的菲泽妥单抗(也称为TJ/MOR)是一款高度差异化的CD38人源单克隆抗体,相较于靶向广泛B细胞的CD20抗体,天境认为菲泽妥单抗具有高度靶向病理性B细胞的核心差异化优势。目前根据Insight数据库,菲泽妥单抗已在国内启动2项临床,3期临床针对多发性骨髓瘤。菲泽妥单抗项目详情
在肿瘤学领域内,还有再鼎引进的一款HER2单抗Margetuximab。这款产品是再鼎在年11月以总计1.65亿美元自MacroGenics公司引进的三款产品中的一款。Margetuximab具有与曲妥珠单抗相似的HER2结合和抗增殖作用,还通过Fc优化技术进行了工程设计,以增强其免疫系统的参与度,并利用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ADCC)影响癌细胞的杀伤力。
而在肿瘤之外,自免、眼科、代谢也是企业瞄准的重点领域。恒瑞医药和智翔金泰开发了IL17单抗,针对斑块状银屑病和强直性脊柱炎;君实、恒瑞和信达都开发了PCSK9单抗。这几款产品均在-年间进入了3期临床中。点此查询临床试验
IL17单抗国内已有三款进口药司库奇尤单抗、依奇珠单抗和布罗利尤单抗获批上市,PCSK9单抗也有依洛尤单抗和阿利西尤单抗这两款进口药获批上市,但是国产首款将花落谁家?让我们拭目以待。
双抗和ADC
起飞正当时
相对于单抗而言,国内企业布局ADC和双抗的时间略晚一些,因此进入3期临床的项目偏少,且领先企业的靶点扎堆现象较为显著,详见下表。不过反观后续早期研发项目,已经逐渐开始出现差异化。
ADC领域大额交易频现,
26亿美元引爆ADC狂热
在国内已经进入3期临床的4款ADC产品中,有2款靶向HER2。HER2是ADC领域的经典老靶点,全球首款HER2ADC即罗氏恩美曲妥珠单抗(T-DM1)在年就已经获批上市;不过该靶点至今仍然老而弥坚,同靶点ADC新项目不断诞生。近日,荣昌生物研发的国产首款ADC产品维迪西妥单抗更是以26亿美元的License-out交易刷新国产创新药单品授权金额记录,燃爆药圈。
国内企业仍然在猛攻HER2靶点。根据Insight数据库,当前国内共有60个ADC项目(包括进口),而其中19个项目都靶向HER2,几乎占了三分之一。浙江医药的ARX和东曜药业的TAA紧追着维迪西妥单抗,都已经进入了3期临床。不过,维迪西妥单抗和阿斯利康/第一三共69亿美元达成合作的Enhertu(DS-a)的成功证明,老树仍可能开出新花,只要能做出好产品,是第几款并没有关系,也不必盲目追求First-in-class。
国内HER2ADC原研药项目一览
来自Insight数据库(